“每个人都买得起”VS“确实有点贵”,小米汽车背后的思考
13年前,雷军带着仅10余人的团队,在北京创立了小米。谁能想到,当初一小群人的狂欢,会在之后迅速占据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。
如今再聊起小米,那些艰辛的创业历程已经被慢慢忘却,被记住的更多是其耀眼的成就,例如全球第三的手机出货量,又或是全球最年轻的世界500强企业。
在没有入局造车前,小米的业务范围就已经很广泛,包括智能手机、智能家居、智能硬件、电子商务等。
当然,影响力最大的还是智能手机,创业初期,一句“做全球最好的手机,只卖一半的价钱,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”,曾让多少人热血沸腾。
这是小米的原点,也是小米一直在坚持的初心,“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%”的承诺,至今在行业广为流传。
至此,小米成为手机圈“高性价比”的代名词。
确实有点贵
所以当小米宣布造车,甚至到首款产品亮相前,大家都怀着共同的期待:每个人都能买得起!
可当小米SU7出来后,雷军亲自说出“确实有点贵”,很多人才突然醒悟过来:原来小米汽车不是要看齐五菱,而是要直接对标保时捷和特斯拉。
我知道,目前依旧还有人不愿意承认这样的结果,甚至认为雷军是在说客套话,想靠前期拉低期待值,来达到最终一鸣惊人的营销效果。
可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,这车的价格还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低,毕竟雷军说的可是“50万以内小米SU7没有对手”这样的话术。
此外,近日官方也对价格也进行了正式回应:不会是9.9万,不会是14.9万,不会是19.9万。
同时也不会像手机系列那样,推出丐中丐版本,或者是子品牌Redmi汽车来拉低小米汽车的购车门槛。
小米汽车≠小米手机
小米手机接地气,性价比高,市场也很成功,所以小米汽车想要成功,就要复制小米手机的战略思路。
这是很多人一开始就走偏的逻辑思维,即简单表象地把小米汽车等同于小米手机,可事实却是小米汽车≠小米手机。
如今的手机已经是个很成熟的市场,无论是产品还是市场,都很难有太大的颠覆性。而小米要入局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它目前仍处在快速变革中。
像三电技术、智能网联、自动驾驶等前景有着无限的可能,而小米汽车想要真正脱颖而出,就需要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,并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优质产品。
所以大家可以看到,小米SU7在电机性能、电池续航、充电速度、智能座舱等方面,都做到了行业顶尖。
而这些背后是无数人力、科研和创新的结果,最终反馈到产品销售层面,成本自然不会低。
至于大家千呼万唤的“9.9万元小米汽车”,想要实现相信也不会难,但最终大概率会沦落到“你买我推荐,真买我不买”的尬尴局面。
这里大家要考虑一个因素,如今中低端汽车市场已经出现了“选择过剩”,而高端市场则还有比较大的弹性空间。
那么对于一直寻求技术突破,想触及高端门槛的小米来说,哪一条路更适合走,相信一目了然。
找准定调很重要
很多人喜欢基于“走量”的角度去评判小米SU7,认为它一旦卖得贵,脱离了“高性价比”的标签,就难有高销量。
可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产品,小米SU7与其往走量方向走,其实更重要的还是要找准定调。这个事,那些造车新势力“前辈们”已经给出了模板。
以小米汽车高调致敬的“蔚小理”为例,看看它们的首款量产车都发挥了什么定调作用?
蔚来,首款量产车是蔚来ES8,2017年底以高达50万左右的价格推出,加上前期铺垫的超跑EP9,一下子就将高端豪华的品牌调性展露无遗。
小鹏,首款车型是小鹏G3,其主打的是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,这类标签也一直伴随着小鹏其它产品,如今大家都知道,小鹏是一个以智能科技为导向的品牌。
理想,首款车型是理想ONE,其主打增程式技术,以及家用至上的产品理念,这也深刻奠定了理想品牌后续的发展轨迹,如今的理想L7、L8和L9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以上这三大品牌首秀产品,它们在推出初期都经历过争议和质疑,但毫无疑问,它们都给各自品牌带来了足够鲜明的标签。
一个品牌的标签在公众心中的印象越深刻,就越可以获得更多用户的情感认同。以更成熟的BBA为例,奔驰“豪华”,宝马“运动”,奥迪“商务”。
所以小米汽车真正要考虑的是,如何通过小米SU7树立一个足够印象深刻的“标签”,至于最终是什么,目前显然还没有明朗。
挑战大于机遇
雷军曾说过:“站在风口上,猪也能飞起来。”
这句话强调了在时代变革中抓住机遇的重要性,而小米决心造车,便是最好的诠释。
而在造车这条道路上是机遇和挑战并存,但对小米汽车来说,其实更像是挑战大过机遇。
从整个行业来看,小米汽车可以说是处在竞争的漩涡中,其不止要面对比亚迪、特斯拉这样的巨头,还要抗住“蔚小理”等造车新势力的压力。
此外,那些拥有完整产业体系,并且正在全力冲刺新能源的合资车企们,也是不容小觑的存在。
对于太晚入局的小米汽车来说,面对这个同质化严重的市场,如果在容错率低的前提下,搞出属于自己的特色,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具体到小米SU7身上,虽然新车还未正式上市,但已经有不少人给它泼了冷水,其中的根本原因,就是现在的行业实在太卷了。
像极氪007、智界S7、银河E8等产品,无论是配置,还是价格都给小米SU7造成了威胁,而这正是市场竞争加剧和走向成熟的体现。
不要低估小米汽车的潜力
尽管前方路途艰险,但大家还是不要过于低估小米汽车的后发潜力。
资金和人才层面,小米汽车有足够的支持,像第一辆车就投入了3400名工程师,整个研发投入超过100亿,而未来十年的投资为100亿美元。
技术层面,小米汽车正在逐渐构建完整且强大的技术储备,包括超级电机、自研CTB一体化电池技术、超级大压铸、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以及小米智能座舱等黑科技。
此外,小米汽车还具备相当优秀的资源整合能力,在产品上融合了博格华纳、麦格纳、布雷博、采埃孚、博世等全球顶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技术。
大家不要忘了,在手机领域,小米已经通过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证明过决心。如今放在汽车领域,这份对技术创新的韧性相信无需再去质疑。
用户层面,虽然是个行业新人,但小米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基础,却也能提供有力的保障。至于销售和服务渠道,也有成熟的小米之家支撑。
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因素,那就是雷军,作为小米的灵魂人物,他的个人魅力也将是小米汽车发展的助推器。
正如特斯拉和马斯克的关系,后续雷军将借助自身强大的号召力,为小米汽车带来广泛的关注度,最终会反哺到市场消费上。
写在最后
相信大家会发现,这篇文章很少聊到小米SU7具体的配置和技术,这是因为,人家官方说了,小米SU7还有大量的技术、产品内容没有展开。
所以我们不妨等到正式的新车发布会再来探讨,这里再分享几个易于大家进一步讨论的信息:
1、小米SU7除了发布会上的标准版和Max版,还会有一个Pro版,据官方透露,相比标准版,Pro版的各项表现会再提升一个台阶;
2、有人担心小米SU7会选配很多,是个毛坯房的问题,官方已经给了答复,简单总结,就是“标配厚道完善,选配丰简由人”。
3、官方已经发话,小米汽车不会像华为那样,推出类似“智选”车的模式,并强调小米从一开始,就决定要在设计、研发、制造等全链路全栈自研,由小米全资造车、风险自担。